優久大學聯盟 ELECT (2018 v3) https://u9.tku.edu.tw/

優久大學聯盟校友委員會年度會議,首次選在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舉行。
文化大學校長王子奇於會議開場致歡迎詞,感謝各校代表撥冗參與,並強調校友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資產。他表示,透過經驗交流與資源整合,各校能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校友經營策略,深化校友聯繫,讓校友力量成為推動學校成長的重要支柱。
會議中,與會代表分別分享校友經營的現況與實務經驗,並共同探討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解方。儘管各校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許多問題卻有共通性,包括年輕校友參與度不高、校友資料維護困難,以及活動資源不足等挑戰。然而,各校也提出了創新策略,如打造校友交流平台、表揚傑出校友,並推動多元捐助與產學合作,為現場帶來寶貴的啟發。
此次會議選在文化大學充滿人文底蘊的華岡博物館舉行,讓與會代表深刻感受獨特的藝術氛圍。隨後的餐敘活動則移師至富有懷舊風情的美軍眷村特色餐廳,輕鬆愉悅的現場氛圍加上餐廳內羊駝的趣味亮點,讓整日活動更添溫馨與活力,拉近各校之間的情誼。
文化大學校長王子奇於會議開場致歡迎詞,感謝各校代表撥冗參與,並強調校友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資產。他表示,透過經驗交流與資源整合,各校能找到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校友經營策略,深化校友聯繫,讓校友力量成為推動學校成長的重要支柱。
會議中,與會代表分別分享校友經營的現況與實務經驗,並共同探討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解方。儘管各校面臨的情況有所不同,許多問題卻有共通性,包括年輕校友參與度不高、校友資料維護困難,以及活動資源不足等挑戰。然而,各校也提出了創新策略,如打造校友交流平台、表揚傑出校友,並推動多元捐助與產學合作,為現場帶來寶貴的啟發。
此次會議選在文化大學充滿人文底蘊的華岡博物館舉行,讓與會代表深刻感受獨特的藝術氛圍。隨後的餐敘活動則移師至富有懷舊風情的美軍眷村特色餐廳,輕鬆愉悅的現場氛圍加上餐廳內羊駝的趣味亮點,讓整日活動更添溫馨與活力,拉近各校之間的情誼。

優久大學聯盟校友委員會年度會議出席貴賓於文化大學最高聖誕樹前合影。
優久大學聯盟校友委員會年度會議不僅提供經驗交流的平台,更凝聚各校攜手合作的共識。透過此次會議,與會代表汲取彼此的成功經驗與策略,共同尋找更具前瞻性的校友經營方針。未來,聯盟各校將攜手迎接校友經營的各項挑戰,進一步發揮校友在學校發展中的支持力量,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校友服務願景。
優久大學聯盟的前身可追溯至2012年,由東吳大學發起,結合文化大學等北部七所私立大學,透過師資與圖書等資源共享,推動跨校合作交流。隨著2014年大同大學及2016年臺北醫學大學的加入,聯盟正式命名為「優久聯盟」。2017年起,聯盟進一步拓展至北台灣以外縣市,中原大學、逢甲大學與靜宜大學相繼加入,並更名為「優久大學聯盟」。2022年,東海大學受邀回歸,聯盟成員校數擴展至13所,涵蓋全台重要學術據點,形成緊密且跨域的合作網絡。
優久大學聯盟校友委員會年度會議不僅提供經驗交流的平台,更凝聚各校攜手合作的共識。透過此次會議,與會代表汲取彼此的成功經驗與策略,共同尋找更具前瞻性的校友經營方針。未來,聯盟各校將攜手迎接校友經營的各項挑戰,進一步發揮校友在學校發展中的支持力量,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校友服務願景。
優久大學聯盟的前身可追溯至2012年,由東吳大學發起,結合文化大學等北部七所私立大學,透過師資與圖書等資源共享,推動跨校合作交流。隨著2014年大同大學及2016年臺北醫學大學的加入,聯盟正式命名為「優久聯盟」。2017年起,聯盟進一步拓展至北台灣以外縣市,中原大學、逢甲大學與靜宜大學相繼加入,並更名為「優久大學聯盟」。2022年,東海大學受邀回歸,聯盟成員校數擴展至13所,涵蓋全台重要學術據點,形成緊密且跨域的合作網絡。

與會代表分別分享校友經營的現況與實務經驗,並共同探討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解方。
文化大學研究發展處承辦優久大學聯盟研發產學委員會會議 分享產學合作新趨勢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10 10:45:55)

文化大學研究發展處承辦優久大學聯盟研發產學委員會會議 分享產學合作新趨勢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10 10:45:55)

文化大學丁立寧研發長(後左三)與優久聯盟統籌中心執行長崔文慧(前左六)、逢甲大學陳錦毅研發長(前左五)與優久聯盟各校研發長成功舉辦研討會。
文化大學研究發展處與優久大學聯盟於3月28日在文大推廣教育部大夏館十樓會議廳,舉辦「優久大學聯盟112學年度研發與產學委員會暨主題工作坊」。工作坊主題為「非典型產學合作機制:政府專案合作模式分享」,針對政府部門專案討論產學合作案例,透過案例分享,促進跨校、跨域交流及產學合作政策,更與各校分享文大近幾年積極以新創產業合作,帶動整體學術發展的努力經驗。由於該項主題為各校密切關注的重點,包括優久聯盟統籌中心執行長崔文慧、逢甲大學陳錦毅研發長及13所學校研究發展及產學合作單位都出席共襄盛舉。
文化大學現有13個學院,以人文、社會、科技並重,兼顧教學與研究。推廣教育部則依據目標市場,設置多個部門與中心,開設20大特色系列課程,其中推廣教育部專案研發中心,下設創新育成部、專案研訓部、跨域媒體部,分別主責不同領域的政府合作專案。如此方能深化,並更有效地提升產學合作的專業品質。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推廣教育部專案研發中心林珈因主任以「政府專案合作模式」為主軸,分析台灣創業整體狀況,探討新創產業。林珈因指出,台灣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與創新資源,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圈,目前約有7500家新創企業,早期投資金額約2.2億美元、78個創業加速器、190個創育機構、93個新創聚落或基地,新創企業的挑戰與需求,有81.5%新創機構須透過產業合作,這就是未來新創與企業(CSE)共創方向。隨著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投資,帶動台灣的創新生態圈蓬勃發展,也為台灣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同時,高齡產業所需要的趨勢也成為了本次會議的討論焦點,隨著人口老化問題的加劇,高齡產業的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包括醫療保健服務、健康管理科技、長照服務等方面的創新與合作。透過實務案例分享同時也展示了學術界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的成果,為未來的產學合作交流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目前優久聯盟大學包含北區及中部大學,目前共有大同大學、中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世新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靜宜大學等13所大學。透過合作為產官學研各面向推動產學合作與企業新創努力,達到聯盟共享資源、創造產值的宗旨。
丁立寧研發長表示:「我們對本次會議的成果感到非常滿意,透過這次的會議與交流,對我們學校的產學合作和創新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繼續與優久聯盟的夥伴們攜手合作,共同推動跨校、跨領域之產業創新合作」。此次優久大學聯盟研發暨產學委員會會議的成功舉辦,為台灣的高等教育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交流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台灣的新創產業發展開創了新的機遇與可能。

文化大學研究發展處與優久大學聯盟於3月28日在文大推廣教育部大夏館十樓會議廳,舉辦「優久大學聯盟112學年度研發與產學委員會暨主題工作坊」。工作坊主題為「非典型產學合作機制:政府專案合作模式分享」,針對政府部門專案討論產學合作案例,透過案例分享,促進跨校、跨域交流及產學合作政策,更與各校分享文大近幾年積極以新創產業合作,帶動整體學術發展的努力經驗。由於該項主題為各校密切關注的重點,包括優久聯盟統籌中心執行長崔文慧、逢甲大學陳錦毅研發長及13所學校研究發展及產學合作單位都出席共襄盛舉。
文化大學現有13個學院,以人文、社會、科技並重,兼顧教學與研究。推廣教育部則依據目標市場,設置多個部門與中心,開設20大特色系列課程,其中推廣教育部專案研發中心,下設創新育成部、專案研訓部、跨域媒體部,分別主責不同領域的政府合作專案。如此方能深化,並更有效地提升產學合作的專業品質。
本次工作坊特別邀請推廣教育部專案研發中心林珈因主任以「政府專案合作模式」為主軸,分析台灣創業整體狀況,探討新創產業。林珈因指出,台灣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與創新資源,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圈,目前約有7500家新創企業,早期投資金額約2.2億美元、78個創業加速器、190個創育機構、93個新創聚落或基地,新創企業的挑戰與需求,有81.5%新創機構須透過產業合作,這就是未來新創與企業(CSE)共創方向。隨著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投資,帶動台灣的創新生態圈蓬勃發展,也為台灣的產業轉型和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同時,高齡產業所需要的趨勢也成為了本次會議的討論焦點,隨著人口老化問題的加劇,高齡產業的發展愈發受到重視,包括醫療保健服務、健康管理科技、長照服務等方面的創新與合作。透過實務案例分享同時也展示了學術界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的成果,為未來的產學合作交流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目前優久聯盟大學包含北區及中部大學,目前共有大同大學、中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世新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靜宜大學等13所大學。透過合作為產官學研各面向推動產學合作與企業新創努力,達到聯盟共享資源、創造產值的宗旨。
丁立寧研發長表示:「我們對本次會議的成果感到非常滿意,透過這次的會議與交流,對我們學校的產學合作和創新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繼續與優久聯盟的夥伴們攜手合作,共同推動跨校、跨領域之產業創新合作」。此次優久大學聯盟研發暨產學委員會會議的成功舉辦,為台灣的高等教育與產業界之間的合作交流注入了新的動力,也為台灣的新創產業發展開創了新的機遇與可能。

文化大學大夏館位於台北市區,交通便捷,是主辦各項研討會的最佳場地


文化大學丁立寧研發長以長期深耕產業界資歷,分享介紹文大產學未來發展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