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 https://www.shu.edu.tw/
臺灣傳播學術典範之作!世新大學《傳播研究與實踐》十年穩居TSSCI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世新大學軟硬體設施持續升級 翻新教學專業空間、營造友善校園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16 11:16:16) 每年用心追求創新教學與專業學習環境的世新大學,新(113)學年為師生大幅提升校園軟硬體設備,貫徹「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的辦學特色,新建改造7處多用途攝影棚,落實永續治理及應變韌性,翻新舍我樓、通識大樓等教學大樓教室,導入通用設計精神改善側門,修繕新穎操場跑道等運動設施,改善停車場鋪面與照明,並落成啟用新苑宿舍,讓眾多師生重返校園時,有了煥然一新的感受。
在新建專業空間中,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圓桌影音播客直播間」了,不僅位於世新大學校園的中心位置,人來人往的言論廣場上,也兼具教學、實習與展演等多重功能,以時下最受年輕世代歡迎的Podcast出發,圓桌的設計可以同時6人在線影音直播,且能即時進行畫面切換,完全同步國際Podcast趨勢與發展。
 「圓桌影音播客直播間」設計可以同時6人在線影音直播。(世新大學提供)
「圓桌影音播客直播間」設計可以同時6人在線影音直播。(世新大學提供)為了連結學生在校學習與進入業界的專業能力,世新大學持續創造「畢業即就業」的實務機會與校園環境,軟硬體資源規格和更新速度皆看齊業界,新學期還規劃有多功能實景棚、綠幕教學攝影棚、多機作業節目棚、直播串流綠幕棚、直播串流實景棚等,遍布圖書館、大禮堂、管理學院大樓與全媒體大樓。專業且多元的教學設備,讓校內19個學系的學生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把專業所學結合多元創意實現為影音作品,透過社群媒體傳播至世界各地,展現無遠弗屆的跨域影響力。
 世新大學側門導入通用設計精神改造,完善無障礙校園環境。(世新大學提供)
世新大學側門導入通用設計精神改造,完善無障礙校園環境。(世新大學提供)不論是學生最常使用的課堂教室,還是休閒運動的操場跑道,再到通勤生活必需的停車場,註冊、繳費的行政大樓穿堂,通通趁著暑假期間修繕翻新。

全新落成啟用的新苑宿舍,也以安心的管理系統、優良的居住環境、舒適的公共開放空間、簡潔自然的設計品味,成為許多學生與家長的住宿首選,再加上校內其他宿舍的多元選擇,學生與家長可依據地理位置、房間類型以及生活便利性等因素,找到符合自身情況與需求的住宿標的。

世新大學永續報告書:校務發展融入三大核心提升韌性、競爭力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807 17:16:03)為提升學校競爭力與韌性,世新大學將「永續」視為校務發展的核心理念,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大學社會責任(USR)、校務研究(IR)三大核心,展開各項策略行動,成立「世新大學校務永續發展委員會」,出版了第一本永續報告書,加速永續政策研議與落實永續行動等治理機制,承諾未來持續投入傳播科技的創新、媒體識讀的社會責任,實現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使命。

有豐富傳播教育經驗的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表示,世新創校68年,面對大環境的變遷,經歷多次轉型,始終堅持「德智兼修、手腦並用」的校訓、「精緻的教學卓越大學」的自我定位、以及「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與「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的辦學特色。在積極調整招生策略的同時,透過強化投資與爭取各類獎補助經費等方式,穩定支持校園建設、優化教學品質,提供學生更多專業選擇機會與產學合作,積極投注大學社會責任的心力,營造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世新大學將「傳播」視為發展主軸,貫穿所有學門,各學系均需修習傳播課程,使學生能將傳播理論與方法應用於本身的學門,藉此提高學生對外溝通能力,將主修學門有效地介紹給社會大眾。

世新大學校務發展的三大核心價值: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大學社會責任(USR)、校務研究(IR),串聯起各系努力推行的專案計畫,推動了永續校園的發生,促進了學術與社會的互動,也將永續發展理念型塑為世新的校園文化,為台灣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大幅發揮企業與大學的資源和專業知識。像是為呼應國家2050淨零碳排政策,鼓勵學生研討永續與淨零創新議題,並積極參與各項永續競賽活動。

在培育具國際視野及實務經驗專才方面,世新大學每年推動姊妹校交換生甄選與接收作業,以及教育部「學海築夢」補助計畫,遴選學生出國研修實習,達成學用合一、教學接軌的國際學習機會,其中觀光學系、日本語文學系與日本西武集團的實習合作連續8年,促成多人赴日就職成為正式社員,亦有傳播管理學系前往曼谷的《泰國世界日報》、泰國-臺灣(BDI)科技學院等單位實習與實做,拓展國際觀的同時,積累海外經驗,也能增進就業市場競爭力。

世新大學也善用傳播教育領域之優勢,致力於全民媒體素養之行動。開創及優化「全媒體識讀課程」,以培養學生具備正確解讀媒體與產製的能力。長期深耕科學傳播領域,與中華科學傳播學會合作推動「科學普及化」,每年持續舉辦科學傳播國際研討會,讓產官學界專家齊聚探討未來發展方向,建構為國內重要科學傳播知識交流平台。


 
 
